|
吃饭满足肉体,喝酒陶醉灵魂!活得过于清醒的人,反倒是糊涂的;活得糊涂的人,其实才是清醒的。糊涂一点,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糊涂一点,才能超越世俗功利,善待世间一切,身居闹市而心怀宁静;糊涂一点,才能参透人生,超越生命,天地悠悠,顺其自然。 陶醉给人一个望文生义的想象是,陶的破碎。陶醉是形式的失去,自我的暂时消失。就像人们追求理性认识一样,在另一方向上,无论是在情感、意识还是体验上,渴望陶醉成为一种强烈的欲望。人们甚至使用能够对精神状态发生作用的植物来改变意识和体验。由于当代文化的享乐特性,追求陶醉已经成为快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导价值。如果说在古典时期文化的主要价值是对意识生活和理性建构的追求,那么追求陶醉和满足陶醉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炼丹士所制作的灵丹妙药。当代文化把欲望和对欲望的满足形式置于首位。 人为什么要吃饭? 人是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要通过从外界摄取能量来为维持自身生长发育。 有人会说,成年之后不用再生长发育了为啥还要吃饭。那是因为物质和细胞都有其存续的时间,所以当物质消耗或细胞衰老,那要通过从外界摄取以进行补充。“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的慌。”-人硬不过饭!虽是俗语,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将人比作铁,又将饭比作钢,再拿人和饭比较,比什么,比谁硬,很明显是钢比铁硬,饭比人硬,人无论多厉害都要吃饭,其意是想强调吃饭的重要。吃饭是人肉体最基本的保障和需要。 人为什么要喝酒? 在所有人类文明中,酒文化似乎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人类为什么要喝酒呢?毫无疑问,酒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通过肠胃而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的东西,酒后带来的洒脱放松和自在舒畅的感觉,只有自己感受过才能真正体会。而这种感觉,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 当然,在过去,人们喝酒可能只是单纯为了御寒。而自人类文明崛起之时起,古人饮酒就已经蔚然成风,尤其是诗人和文学家们几乎都爱喝上几杯。适量饮酒不仅可以舒筋活络,更能放松自我,文思泉涌(《中国白酒》发布过点击阅读「喝白酒最健康」);过去甚至还有“无酒不成礼”的说法,尤其是祭祀、庆祝或其它庆典时更是如此。而随着社交需求的发展,酒更是成为了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喝点小酒不仅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也能打开话匣子,帮助人与人之间进行友好交往。 现在,人们往往还追求一定的养生功效,适量饮用白酒不仅有利于预防老年痴呆,还能延年益寿,同时也有助于睡眠、美容养颜等。正如有句话所说:日喝白酒一杯,身体健康不求医。东汉王充也曾在《论衡》的“自序”中说过:长寿之道在于“养气自守,适食饮酒”。 肉体虽老去,但灵魂永远在 人有没有灵魂?伟大的一位日本外科医生本田贺志教授和伟大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克里斯多夫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曾经权威的告诉人们:人是有灵魂的,肉体死去,灵魂还在,肉体不过是灵魂的一件衣服。这使失去亲人、哀恸不已的两位科学家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跟老朋友之间的联系突然只剩下单一的饭局了呢。 好久不见了啊,一起吃饭。 ...... 什么时候回来,请你吃个饭。 ...... 明天就要走了,老地方吃顿饭吧。 ...... 而在这所有的饭局里,我们用来表达想念或者不舍的方式,我们表现感同身受,或者心疼惋惜的方式,一律精简,变成了简短的一句,都在酒里。 出门在外,别一个人吃饭,回家的时候,别一个人喝酒。我啊,也就跟你们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觉得这酒有味儿。 一定没有比和老朋友一起喝酒更加舒服安心的事了吧。太熟悉了啊,城市的街道像极了自己的血管,太熟悉了,春夏秋冬的白天和夜晚。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这些人都是南征北战的将士,有时候又会觉得我们只是填补缝隙的灰尘。如果你问我们会停在哪里,我们摇摇头,都不知道。虽然那只是肉体的第一反应,但我们的灵魂依然坚持在这里! 可以说,肉体不过是灵魂的一个载体而已,它只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全部。肉体的逝去,不代表生命从此终止。这就好比雨滴回归大地的怀抱,并不代表它就不复存在了;肉体的消亡,也不过是生命换一种形式存在罢了。只要灵魂是健康的,一切就都是永恒的!就像现代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可见,生命的意义在于灵魂,不在于肉体。 悲观点说,人生来就是奔着死亡去的,酒可以让我们觉得生活至少还有点意思,否则生命就会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因此,尽管灵魂受限于所依存的肉体,但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是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当然,如果没有肉体,灵魂也将无所依存,甚至烟消云散。所以,为了肉体一定要吃好,为了灵魂适当地喝点小酒更重要。 人生几何,欢喜就好 那些关于开心与不开心的事 许多再也不能提及的回忆 都会透过口中的酒穿越时光隧道,糊涂而再陶醉… |